一
乍看魏广君的画,风格近似清代画家髡残,也有石涛意味,古风昭然,近似“拟古”,但细细品味,他的画却又不是对髡残、石涛风格的模仿,因为他的作品中的精神内涵不仅可以上溯唐、宋、元、明的绘学传统,而且他的作品中,还明显地有着当代视觉文化所体现出的中国古代的绘画所不具备的新颖性。这种古风与新颖性的合一,在他的作品中是时有闪现的,譬如,他所创作的《非山非水》、《抟庐校书图》等作品,都可以说是当代画家古风山水样式中的精品。
在当代画家中,还很少有人能向魏广君的《非山非水》、《抟庐校书图》等作品那样,将中国书法中华滋跌宕的节奏、旺健的生命气息、通约于“道”的本质特征,并与自己的画作融合得如此地天衣无缝;二十余年的潜心读书作画,二十余年对书法坚持不辍的近似虔诚地潜心研究,终于使他在接近传统的中国画的本质方面,深入到了传统绘画的深层结构之中,把握住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主义真谛与握住了其技法的人本主义命脉。
在我们看来,若《非山非水》、《抟庐校书图》这样的作品,首先,是只有胸襟内养达到“天人同构”层面的人,才能画得出这样的画,其次,是这样的作品,只有超越于“以心为造”,而达于“造化在手”的随心所欲的自由创造的层面,才能画得出这样的画。一言以蔽之,只有真正对中国文化中的“道本体”及其在时空观、宇宙观、世界观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贵真空,不归顽空”式人文义理有着深刻理解与把握的人,才能够最终画得出这样的与天地浩气同春而一团和气的画作来。
二
19世纪以后,西方人在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中,形成了西方的现代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西方现代文化的胜利,是阐释学的胜利。进入20世纪与21世纪的世纪之交,在本土艺术领域,借助本土社科研的成果,画坛不少青年学人,开始了以阐释学的方法研究视觉艺术图象的历史遗存与当下变现,并获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在我们看来,魏广君的艺术实践即因其自觉或不自觉地借用了阐释学的方法研究传统图象文本的历史遗存与当下变现而令人瞩目的。
阐释学是20世纪初形成的学术新动向,在欧洲,由海德格尔开创,伽达默尔继承的阐释学,强调问题的本质还原,重视人的存在本身,具有对事物自身形成过程的人本还原属性。此后,由狄尔泰、吕格尔建构的阐释学,目的同样是寻求解读文化文本的方法,用以去解释人生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学者对阐释学的理解,是先要解构当代的文化冲突,在这个背景下,再去创造性解读、转化本土文化的经典文本,希望以此为创造性重建当代的人文文化提供必要的本土资源。在这个意义上,通过对魏广君画作的审美分析,我们认为魏广君的艺术实践,是有望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降,中国大陆画坛学人以阐释学方法研究中国古典视觉文化的成功范例之一的。
如上所述,阐释学的的精髓,是在创造性解读经典文本的本质精神的过程中,建构有当代价值指向的新的文化形态,但这种建构,必须是在对文化元典精神高度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的,不然,其所进行的就不是对文化元典本质精神的真正高扬,而是歪曲了文化元典本质的精神。从魏广君所作的《元晖玄宰》、《心宅自清》、《常与灵云共一床》等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李思训、李昭道、王维、关仝、荆浩、董源、巨然乃至“南宋四大家”(如马远)及 “元四家”(如黄公望)等人的绘画传统,是下过校勘、考证与比较研究的工夫的。20世纪90年代,他不涉展事,专心读书习艺,结果就是他的画作中,由此而多了些难得的文化底蕴,也由此而使得他有了应用阐释学原理研究艺术本文的先决条件。
此外,从魏广君所作的《敦煌的云》、《思与浮云长》、《云开心觉》等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吴伟、沈周、石涛、髡残的画学踪迹,看到他借助自己的画作,部分地阐释出了古典经典大师画作中蕴涵的文化精神。于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魏广君的艺术实践,不仅传达出古典大师画作中蕴涵的元典精神的实谓内涵,而且他还提升了这些内涵,意谓出元典的当代进路,表达出元典精神的深层义理在当代文化空间的存在价值与存在意义。
一言以蔽之,魏广君的绘画世界,虽然大多是“拟古”的样式为其形式特征的,但在阐释学背景下,在当下多元文化交融的时空场,魏广君通过他的“拟古”式再创,却以他的视觉图象语言,发掘出了中国古典文化形态中的当代价值与当代意义,说出了当代本土文化学者本应说出的话,故尔,在当代多元共存的文化处境中,他的艺术探索,是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的。
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启超到欧洲旅行,柏格林的老师浦陀罗对他说,每个民族,哪怕是最微小的民族,都不要忘记自己本国的民族传统,把每一个民族文化优秀的文化成分结合起来,就会形成新的文化。在我们看来,魏广君的绘画实践,正是立足民族传统,借鉴其它优秀民族文化精华的变现。只是,他不是将其它民族的艺术图象与中国传统的艺术图象简单地相加,而是在借用其理性工具层面,用其敲开了遮蔽于中国古典经典文化的“壳”,使之具有了现代意义与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绘画的真正精神,遮蔽在古典文本的学理层面,还存在于我们的感觉深处。这是两个“壳”。从魏广君成功的画作中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他自觉或不自觉地正以阐释学为工具理性,在敲击着这两个“壳”。
在魏广君的画作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他在不断地对古典文本的学理进行探索研究,并同时不断地在自我的感觉深处寻觅着传统的人文本原,从而,致使阐释学意义上的重建本土文化精神的努力,在魏广君的绘画实践中已经初见成效。
怎样理解“对被遮蔽的古典文本进行探索研究”?一言以蔽之,中国画的学理在古典时代虽然是博大精深的,但现在我们从遗存下来的画理文本进行研究,收获可能仅是有限的,因为不仅我们现在的语言思维方式与古人隔着一层屏障,而且中国古代画家对自己艺术实践的理论总结,也从来都是非归纳分析并是非体系化而是直觉感悟式的,所以,我们现在只能立基有限的绘画理论文字文本,然后再在分析研究遗存下来的大量的数不尽数的图象文本中,去重新发现传统。
由是,“传统存在于我们的感觉深处”,又将如何理解呢?为了有效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防先作一个话语铺垫,然后再打一个不太准确的比喻:在20世纪中期以后,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受到的教育,使我们在理性层面惯于用“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辨证的一分为二的方法”等等源于黑格尔的西方观念,去看待问题和表达我们的观点,但在下意识里,中国人源远流长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却肯定会在缄默中顽强地导引着我们的言行实践;譬如,我们看到两只鸭子,恰好这两只鸭子是一公一母,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说,这是一对鸭子,而不是说这是两只鸭子(将公母两只鸭子合二而一);再比如,我们说某人“肾虚、内热、火牙疼”,如若用现在的科学的医学术语,该怎样表述?(这是可以用受了中国古典哲学影响的海德格尔的“看不见的‘存在’之‘在’”来解释的,但若如此,我们必须了当代的解阐释学本义与了解现象学本义)于是,我们说,去蔽寻根,在当代文化观照下,唤醒我们感觉深处的中国文化传统,我们才有可能重建中国文化精神。
文化阐释的意义,在于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文本内在的精神实质,而不是盲目地把文化文本中与时代不相应的思想也保留下来,因此,适当吸收当代文化的思想观念,有选择地对中国古典文化文本的精华进行当代转化,使之服务于当代人文文化建设,应是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而也正惟其如此,我们说魏广君的画作实践,是有历史意义的。
四
天人合一精神是中国视觉文化的灵魂,它意蕴着中国古人称为“道”的全部内涵,它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的生命动力,并外化在文化意象中,是中国文化的根性,而这个根性,使得中国文化又极为重视传承与包孕,我们可以在这个意义上理解魏广君的绘画创新中包含着的传统。
这就是说,在魏广君的绘画中,创新是对传统的超越,但传统仍包含在创新中,这就有如墨子所说的“小圜之圜与大圜同,不至尺之不至也,与不至钟之不至异,其不至同者,远近之谓也。”(《墨子·大取》,意思是说,大圆是圆,小圆是圆,大圆小圆既是圆又不是圆。是圆,是因为大圆是圆,小圆是圆;不是圆,是因为大圆是大圆,小圆是小圆,即作为肯定判断的“圆”是不周延的,故大圆、小圆的外延,包含但不重合)。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从魏广君的绘画中看出,他的绘画之所以在创新中仍然还能极具中国气象,那无疑是因为他已然把握住了研究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的关键与精华,从而,使得他的绘画在根性上,无论怎样汲取现代文化精华,但其“中国气象”的本色是一定不会改变的。
如是,我们之所以在前文中会说魏广君的画作实践,是有当代意义与历史意义的,原因是:第一,是他不仅注重了对蕴涵在元典文本中的精神义理的学习,而且还创造性地提升了它;第二,是他能将自己对绘画的思考与一百年来的西学东渐联系起来,并以阐释学的方法,避免了因中西文化碰撞而产生的冲突,整合了一百年来中西文化的冲突。
综上所述,魏广君艺术实践,在本质上,是以“去蔽寻根”的方式进行的,但由于他的视域表达历程,是自觉地将自己的艺术实践处于当下多元交叉的文化生态之中的,并且,是在阐述学背景下进行的,所以,他的艺术创造,就必然会自然形成古典→自我转化形态,即他必定会从前述的“拟古”的继承者,转化成为具有创造属性的发展者,而他的绘画实践,也就必定是在当代艺术文化多元生态处境中的主体在场的实践,于是,他也就必然会在将来的实践中,不但有可能活用元典文本,而且还有可能较好地消解元典文本与当下文化之间的矛盾,并避免元典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冲突,使他能在将来,真正能以绘画为载体,为建构21世纪中国人所需要的中国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中国绘画的文化图象文本,不是一个仅有形式美的空壳,其图象文本中,在新的阅读视角、新的诠释与新的分析方法的观照下,我们是可以“号”到它的当代脉动的,是可以体会到它的诗意存在的现代性状的,在我们看来,魏广君的绘画实践,正在做着如上所述的全方位的探索与实践——他正在为中国画的元典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做着自己的努力,正在为寻觅中国的经典文化的真正的当代气象与真正的当代根本而作着自己的努力——虽然,在多元文化正激烈冲撞的当代文化处境中,他自己也还需要不断勤奋学习,需要继续刻苦努力实践,以期更上层楼,但令人欣喜的是,他的这种实践与努力,因现在已然初见延续中国文化脉络的端倪,也已然见其初步呈现出深浑的中国气象,故尔,是颇为值得我们感佩,也是颇为值得我们研究、学习的。我们预祝他今后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2003年4月20日于北京隆福寺街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